《故都的秋》的教案設計
一、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于情景關系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并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簽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由于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文本定位
第一單元均為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借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fā)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本文的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景物亦浸漬著人情與個性。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深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一部分。因此,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經歷去充實、喚醒潛沉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情感、心靈與生命,從而深層次地感受文中獨特的自我,這正是編者的編排智慧之所在。
三、目標確定
1、知識能力目標:
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清、靜、悲涼這一文眼,理解情景關系;學會反復誦讀,品味語言,增強語言的感受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誦讀品味重點語段,通過意象比較明了作者感情特點;聯想想象,身臨其境,以體會意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拓展聯讀來探究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挖掘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功能,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賞析故都秋景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感受文中獨特的自我。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的自我。
五、教法選擇
自主品讀、討論探究、引導點撥、誦讀感悟
六、學法指導
反復誦讀,體會感情;展開想象就,領略意境;圈點批注,品味語言。
七、教學準備
八、流程安排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悵地歌唱: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在《九辯》中悲傷地吟誦: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兮而變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無依時哀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達夫心中,又該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圈畫出呈現色彩、味道、聲響以及表達感情的語句。
3、思考梳理,鑒賞探究:
第一板塊:本是寫景的文字,為什么文章主體部分的基韋要插入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的闡釋與評論?
、 (教師啟發(fā))郁達夫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理由是什么?
說明: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的解讀智慧,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以往學過的賞秋的詩文去感悟:秋思已經成為古今文人生活情緒的感觸點,人生況味的寄托處。
、 (教師啟發(fā))既然秋味在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的心中除了自然氣息之外又添了以重文化氣息,那么作者認為這濃重雋永的秋的深味在哪里才能感受到底呢?為什么?
說明:引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區(qū)別,感受作者的情感。
⑶ (教師啟發(fā))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區(qū)別本來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一句就說明白了,為什么作者還要用四個比喻句通過四級對比來反復地表達?
明確:作者通過四級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無限珍愛,這樣寫使內容更加充實生動,內涵更加豐富深沉,情感更加真摯強烈,令人回味悠長,而且讀起來極富韻味。
第二板塊:這讓座者魂牽夢縈的以故都的秋為代表的被國之秋到底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 (教師啟發(fā))我們能不能把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改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為什么?
、 (教師啟發(fā))能不能顛倒順序,為什么?
說明:通過品味語言,啟發(fā)學生理解作者情感表達的層次,并在文化的視角下解讀文眼的內涵,尤其是引導學生體會悲涼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傳統(tǒng)文人賞秋的文化氣息。
第三板塊:既然作者說只有在故都才可以飽嘗到這秋的味道,才能夠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賞玩十足,難么,我們不妨順著郁達夫先生的指引來找一找他所珍愛的故都的秋在哪里?
、 (教師啟發(fā))朗讀第三段的前面三句,說說作者運用即使就是也的句式來表達感情有什么意圖?
說明:引導學生發(fā)現作品中的自我。
、 (教師啟發(fā))作者寫了哪些平常的秋景?突出了怎樣的特點?
明確:晨院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雨后閑人、勝日秋景。
⑶ (教師啟發(f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談談作者是怎樣在故都的秋景里品出清、靜、悲涼的秋味的?
說明:教師可以依據學生交流中的具體情況,繼續(xù)設計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例如:說到牽;,作者還要繼續(xù)以牽牛花為話題,評說它的顏色并且設想它與秋草的映襯,這是否多余?
例如:問什么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例如:在寫了聽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之后,為什么還要說明在北平秋蟬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養(yǎng)字有什么意味?
例如:從那熟人間微嘆著互答著的有腔有調的閑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聯讀促寫,拓展延伸:
⑴ 悲秋不等于悲嘆,哀愁不等于沉淪,和前人一樣,郁達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時暗示我們:只要人類還在,文化不死,傷春的淚就流不盡,悲秋的歌就唱不完!不管是寫作,還是閱讀,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一部分,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⑵ 郁達夫先生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中國文人與秋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呢?請以天涼好個秋為話題寫一篇隨筆。
【《故都的秋》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精選11篇)10-13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通用7篇)10-09
故都的秋作文08-11
《故都的秋》教案02-20
故都的秋教案04-25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08-08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05-26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29